【知识点解析】
1. 能源消费结构: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正从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逐渐转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这一转变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
2. 山区交通线规划: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线建设的难度和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因此往往选择沿着山谷或山脊呈“人”字形分布,而非平原地区常见的网状分布。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地形对交通线的限制。
3. 土壤形成: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岩石的风化物,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这些风化物经过长时间的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作用,逐渐演变为各种类型的土壤。
4. 梅雨现象:古诗中描述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现象,发生在每年6月份,由准静止锋引起的,持续一个月左右,特点是连绵不断的降雨。
5. 水循环过程:图中①功能代表水汽输送,长江作为河流,是地表径流的一部分,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冬季风与水汽输送关系不大;我国的夏季风(如东南季风)则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符合水汽输送的定义。
6. 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⑤)环节的影响,通过人工调节水资源分布,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7. 水循环的特性:水循环虽然能更新水资源,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利用会导致水资源枯竭;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都参与了水资源的更新;水循环促进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并塑造地表形态。
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候干旱可能导致土壤沙化,进一步恶化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干旱可能影响植被,进而影响土壤、水文等多个环境要素。
9. 全球变暖影响:材料中的“某种因素”指的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房产面临被淹风险。
10. 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导致地球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沿海房产价值受损。
11-12. 自然地理景观与气候特征:甲至丙的变化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与低纬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乙至丁的变化可能主要受到纬度影响,与亚欧大陆从西岸到东岸的气候变化不一致。
13. 黄土高原景观形成:丁处景观可能是黄土高原,其形成主要与风力侵蚀作用有关。
14-16. 地貌与城市分布:图③所示地貌可能是河流冲积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早期规模较大的城市多出现在这样的地方,因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17-19. 天气系统:①③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其中①可能是冷锋,③可能是暖锋,④可能是低压系统。②天气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20-21. 气候类型:与①地气候类型相应的“气温—降水曲线”为b,表示地中海气候;②气候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成因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沿岸的寒流加剧了干燥;④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与①同纬度的大陆东部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原因是位于山地背风坡,降雨量较少。
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地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能源结构的演变、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土壤形成、气候现象、水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地貌形成、城市分布与气候、天气系统及其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