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文学作品** - 《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选段中的内容属于戏剧文学,讲述了屈原被囚禁时的心理活动和对自然力量的呼唤,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修辞手法** - 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如:
- **拟人** - 把风、雷、电赋予人的特性,如“咆哮吧!”“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 **呼告** - 直接对风、雷、电进行呼唤,如“风!你咆哮吧!”
- **排比** - 重复使用相似结构的句子,如“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 **比喻** - 将风、雷、电比作诗歌、音乐和舞蹈。
- **反复** - 通过多次重复某个词或短语加强情感,如“咆哮吧!”
- **反问** - “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以问句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3. **词语理解** - 练习题中涉及词语的含义,如“犀利”形容武器或言语锐利,“虐待”指用残忍手段对待他人,“徘徊”表示犹豫不决的状态。
4. **字音字形** - 汉字的拼音和字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如“睥睨(pì nì)”、“稽首(qǐ shǒu)”。
5. **词语辨析** - 对词语的正确书写进行了辨析,如“指天画地”、“愤愤不平”、“哗众取宠”。
6. **文言词汇** - “景仰”中的“景”在这里是“尊敬”的意思,“挺身而出”的“挺”指“伸直”。
7. **文学鉴赏** - 分析了戏剧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屈原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8. **人物形象** - 屈原的形象展现了他的激愤、不屈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体现出他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
9. **文化背景** - 文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尤其是楚辞的艺术风格,以及屈原作为爱国诗人的象征。
10. **戏剧结构** -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分别对应戏剧的不同部分,展示了剧情的进展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这个同步练习涵盖了文学作品分析、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理解和辨析、文言词汇解释等多个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