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接触面积以及催化剂等因素有关。题目中的第1题提到,升高温度、增加浓度(如将1 mol/L的HCl改为2 mol/L的HCl)、使用更易反应的物质(如用锌粉代替锌粒)都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将500 mL 1 mol/L的HCl改为1000 mL 1 mol/L的HCl,并不会改变氢离子的浓度,因此不会加快反应速率。
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通过ΔH表示,ΔH为负表示放热反应,ΔH为正表示吸热反应。第2题中,根据图像,反应是放热的,所以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表示为放热反应,即D选项2A(g) + B(g) = 2C(g),ΔH < 0。
3. **电解质与导电性关系**:
-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因为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而不仅仅是电解质的强弱,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因为醋酸是弱酸,稀释时会继续电离,使得pH小于4。C选项,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所以C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因为有毒气体应该避免排放。
4. **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 溶度积Ksp只受温度影响,不随浓度变化,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中,碳酸钙饱和溶液通入CO2,可能会形成碳酸氢钙,无沉淀。C选项,CaCl2溶液通入SO2不会生成沉淀,因为两者不反应。D选项正确,因为NH4Cl会使Mg(OH)2溶解,增加Mg2+浓度。
5. **溶液中的分子存在**:
- 氯化铵溶液中,氯化铵完全电离,不存在NH4Cl分子,但存在氨气(NH3)和氯化氢(HCl)分子,因此A选项错误。亚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存在亚硫酸氢根离子和钠离子,存在HSO3-分子,B选项错误。硝酸完全电离,不存在HNO3分子,C选项正确。次氯酸是弱酸,存在HClO分子,D选项错误。
6. **化学实验操作与原理**:
- 把FeCl3的水溶液加热蒸干通常得到Fe(OH)3,因为铁离子水解,A选项错误。电解CuCl2溶液时,阳极析出氧气,阴极析出铜,B选项错误。使用碱式滴定管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合理,因为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会腐蚀橡胶管,C选项错误。水加热,Kw增大,表明水的离子积增大,水的电离增强,pH减小,D选项正确。
7. **化学平衡的标志**:
- 平衡的标志包括压强不随时间变化、颜色不变、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等。A选项正确,容器内压强不变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结果。B选项不正确,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不变,密度不会随时间变化。C选项错误,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之比并不固定。D选项描述了消耗与生成的关系,可以作为平衡的一个标志。
8. **电解原理**:
- 电解CuSO4溶液,铜离子在阴极还原,硫酸根离子在阳极氧化,但阳极不会析出铜,A选项错误。电子流动路径为Zn→a→b→Cu,B选项错误。乙池中硫酸根离子被氧化,浓度增大,C选项正确。滤纸a点因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不会变红色,D选项错误。
9. **pH比较**:
- 按照pH值由小到大排序,首先考虑酸性溶液,H2SO4是二元强酸,pH最小;然后是HCl,单一强酸;接着是弱酸CH3COOH;最后是强碱NaOH。所以正确排序是B选项。
10. **离子共存**:
- 通入CO2后仍能大量共存意味着离子不会与CO2或其产物(如H2CO3)反应。A选项中SiO32-会与CO2反应生成硅酸沉淀;B选项中Fe2+会被空气氧化;C选项中各离子均不反应,可以共存;D选项中Ag+与NH3·H2O形成络合物,不能共存。
11. **可逆反应平衡**:
- 图像描述的是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对于吸热反应(△H>0),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题中没有提供具体图像,但根据题目描述,图像应显示随着温度升高,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变长。
12. **中和热的测定**:
- 中和热的测定不受酸的种类影响,只与反应生成水的摩尔数有关,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描述了中和滴定的标准操作,正确。D选项中,滴定时应关注锥形瓶中颜色变化,而不是滴定管。
13. **酸碱中和计算**:
- pH=2.5的盐酸与pH=12.5的强碱恰好完全反应,酸的氢离子浓度是碱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的10倍,因此碱溶液的pH为12.5+1=13.5,但由于题目给出的是10体积的碱溶液,因此需要调整pH,最终答案是C选项10.5。
14. **未提供的问题**:
- 题目中未给出第14题的内容,无法解析。
以上是对化学试卷中涉及知识点的详细分析,涵盖了化学反应速率、能量变化、电解质性质、化学平衡、离子共存、酸碱中和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