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100天】2015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第7讲 质量与密度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会因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或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和毫克(mg)。换算关系是1 t = 1000 kg,1 kg = 1000 g,1 g = 1000 mg。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案秤、台秤、杆秤来测量质量,而在实验室里,我们会使用精度更高的天平。使用天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地方。
2. 观察天平的零点和刻度是否正常。
3. 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4.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位于分度盘的中央。
5. 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通过右侧的镊子添加或减少砝码,同时调整游码,直至横梁恢复平衡。
6. 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在特殊情况下,如测量轻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累积法,即测量多个相同物体的质量,然后除以物体的个数得到单个物体的质量。粉末状物体则可以在天平两边各垫一张纸进行测量,液体和潮湿的物体需放入容器中称量。
密度是物理学中衡量物质紧密程度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占体积之比,用希腊字母ρ表示。公式为ρ = m/V,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g/cm³)。1 g/cm³ = 1000 kg/m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但同一物质的密度会随着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变化。例如,水的密度约为1 kg/L,在4℃时达到最大值。
测量密度通常需要天平和量筒。对于液体,可以直接用量筒测量体积;对于固体,可以先测量质量,然后通过排水法测量体积。利用ρ = m/V 的公式,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实际应用中,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判断物体是否为空心。在处理涉及密度的问题时,需要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一致性,并且对于不同物质,应使用脚标区分。同时,温度会影响物质的密度,一般来说,气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而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小。
在实验中,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测量固体的质量,然后将其完全浸入水中,测量前后水的体积差,从而得到固体的体积,再计算密度。
2. 测量液体的质量,先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然后测量含有该液体的容器总质量,减去空容器的质量,得到液体的质量,再计算密度。
在考试中,理解并掌握质量与密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对于解答相关问题至关重要。例如,一根铅笔芯用去一半后,其质量会减半,体积也会减半,但密度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