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密度是物理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尤其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占有显著地位。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会因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或温度变化而改变。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t = 1000 kg,1 kg = 1000 g,1 g = 1000 mg。成年人的质量大约为60 kg,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150 g,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60 g,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则约为80 mg。
在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使用天平时,首先要观察天平的平衡和灵敏度,将其放在水平稳定的表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位于分度盘的中央。称量物体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通过右盘添加或减少砝码并调整游码,直到天平平衡。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密度定义为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用希腊字母“ρ”表示。密度的公式为ρ = m/V。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g/cm³)。1 g/cm³ 等于 1000 kg/m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于纯净物质,其密度通常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可能因温度或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水的密度在4℃时为1000 kg/m³,酒精的密度约为0.8 kg/m³,冰的密度约为0.9 kg/m³。
测量密度时,可以使用天平和量筒。对于液体和粉末状物体,需要特别注意测量方法,如使用多个相同物体的质量求平均值,或者在天平和量筒中使用纸片隔离。量筒的读数要注意视线与液面的最低点或最高点相平。
温度对物质密度的影响是显著的,一般来说,气体受温度影响最大,固体受温度影响最小。密度的应用包括物质的鉴别和判断物体是否为空心。测量密度的实验中,体积的测量常使用量筒,读数时要确保视线与液面相平。测量液体密度时,先测质量再测体积,测量固体密度则先测质量,然后通过完全浸没物体测量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 = m/V 计算密度。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公式时物理量的单位一致性,以及在涉及多种物质时使用脚标区分不同物体的物理量。例如,在判断实心、空心物体时,通过比较物体的实际质量和理论质量(基于密度和体积的计算)来确定。在考试中,质量的变化通常涉及到物体的磨损、熔化或物质的转换,而质量不随位置、形状或状态变化是判断题中的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