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内环境稳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对于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包括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例如,题中提到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的平衡,都需要多系统协作维持。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出一定范围会失衡。
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血浆是血液循环中的液体部分,与组织液、淋巴之间有物质交换。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淋巴则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帮助清除废弃物和免疫细胞。
3. 反射弧结构: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题中提到的结构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效应器。
4. 神经中枢的层次关系: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如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膀胱收缩,使人可以“憋尿”。植物人虽然大脑受损,但脑干和脊髓的低级中枢仍能维持基本生命活动。
5. 激素间的协同作用:体内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生理活动,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
6. 体液调节的特点: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具有缓慢、持久、作用范围广的特点。它不是调节准确、快速的机制。
7. 免疫系统功能: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但不增殖分化;浆细胞分泌抗体,但不识别抗原;自身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成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8. 胸腺的作用:胸腺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切除胸腺的幼鼠会丧失大部分细胞免疫能力,但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9. 植物激素的作用: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茎的背地性主要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非两重性体现;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可用于提高作物产量;生长素用于促进果实发育,不能替代授粉。
10. 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从顶芽到侧芽的运输是主动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11. 人体内环境模式图:①表示组织细胞,其内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⑤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能导致水肿;剧烈运动不会显著降低pH,因为有缓冲物质。
12.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稳态不仅包括血浆成分的稳定,还包括整个内环境的稳定。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物质交换等都发生在内环境。
13. 血液化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可能反映溶血情况;乙肝抗体阳性意味着个体曾经接触过乙肝病毒,而非H5N1病毒感染。
14. 肝脏细胞及其组织结构: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图中未显示淋巴;③④跨膜运输方式不同,前者可能是主动运输,后者可能是简单扩散。
15. 剧烈运动时的内环境变化:大量出汗失钠会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体温调节通过血管舒张增加散热;肌肉无力可能与乳酸积累有关,而非失钙;HCO3-、HPO42-等维持pH稳定。
16. 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两者渗透压接近,Na+浓度细胞外液高于细胞内液,K+浓度细胞内液高于细胞外液,O2浓度细胞外液高于细胞内液。
17. 突触结构与功能:兴奋部位膜对Na+通透性增大;②处为突触间隙,③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膜;电信号转为化学信号需能量;③上有神经递质受体。
18. 缩手反射:现象I和现象II都涉及神经反射,其中现象I是简单的非条件反射,现象II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条件反射。
以上是对生物学科中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免疫系统、激素作用、植物激素、血液循环、细胞内外环境、神经传递等多个知识点的详细阐述。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中生物学的基础内容,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