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人脑的机能,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产生分为两个阶段: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如植物的感应性、动物的本能反应,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然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交往促使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人脑与意识的关系】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有了人脑并不必然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还需要客观存在的刺激和实践活动作为媒介。
【意识的反映特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形式则具有主观性。
【案例分析】以印度狼孩卡玛拉为例,她的行为反映出尽管她具有人脑,但由于长期与人类社会隔离,其意识并未正常发展,说明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人脑,还需要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参与。
【哲学探讨】关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不能单纯归因于人脑或客观对象,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电脑虽然可以模拟人类的一些智能行为,但不具备真正的意识,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而电脑仅能根据编程规则进行操作。
【知识应用】在认识意识的本质时,我们要明确,意识不仅是人脑的产物,而且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没有客观对象,就不会有人类的意识,包括关于鬼神的观念。同时,意识的正确与否并不改变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性质,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新名词与哲学】新名词的出现,如知识经济、电子邮件等,从哲学角度来看,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社会现象和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意识表现。
【对对联的故事】秦少游对对联的故事,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即“投石冲开水底天”是秦少游对眼前景象的创造性反应,展示了意识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课后训练】自然界的物质性不容否认,而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虽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并不是由人的愿望、目的或动机直接决定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的活动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不能主观臆断。
【课后反思】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理解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到意识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反过来作用于客观世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