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精华包括“仁爱”、“礼制”、“中庸”等核心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仁爱和对他人的尊重,"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倡导以道德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其教育理念,而"D.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虽然与孔子有关,但并非其思想精华,而是强调等级秩序的一面。
2. 人文精神与理想人格: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孔孟儒家)旨在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达到治理国家的目标,符合这一追求。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强调法治和权力的运用;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提倡普遍的爱和非攻击性的行为,它们都与实现精神自由有关,但儒家更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
3. "轴心时代"的中国现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主张,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宝库。
4.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重要表现,不同于"A. 性善说"、"B. 奖励耕战"和"D. 无为而治"。
5. 汉代儒学的地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引《易》、《诗》"及孔子言政之事,显示了儒学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6. 天人感应思想:古代认为"霾"是天意的体现,皇帝应反省自身,这体现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的。
7. 道教与儒家伦理的结合:《玉清经》中将道教戒律与儒家孝道、忠君思想相结合,反映出儒道思想的融合趋势。
8. 朱熹的儒学实践化:朱熹强调理学原则应融入日常生活,他的《家礼》就是将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化的体现,使儒学世俗化和生活化。
9.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良知更莫疑"直接指向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强调内心本有的良知。
10. 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批判传统儒家的正统观念,主张重视实际利益,认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合理之处即为圣人之道。
11. 王夫之的理欲观: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认为“理”和“欲”都是自然存在,提倡人欲的合理性。
12. 《九章算术》的特点:这本古代数学著作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反映了中国数学重视实用性的特点。
13.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专著,记录了大量草药及其药效,体现了古人对医药学的系统认识。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中国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