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资料是中国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的试题,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下面将根据试题内容详细解析相关知识点:
1. **基本操作规范**:
- 烧瓶加热时需使用石棉网,以防止受热不均导致破裂。
- 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的上口玻璃塞需打开,或者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以平衡内外气压。
- 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不应伸入液面以下,应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以测量蒸气的温度。
- 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继续蒸发。
2. **离子检验**:
- 检验CO₃²⁻时,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需通入澄清石灰水,但不能仅以此判断,因为HCO₃⁻也可能产生类似现象。
- 检验SO₄²⁻时,先加盐酸排除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形成白色沉淀,可以确认SO₄²⁻存在。
- Ag⁺检验通常会产生白色沉淀,但不能确定是Cl⁻,因为Ag⁺还能与许多其他阴离子反应。
- Ba²⁺检验需要考虑碳酸盐的干扰,加入碳酸钠产生的沉淀可能不是BaCO₃。
3. **气体性质**:
- 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分子数相同的气体所占体积相同。
4. **气体摩尔体积**:
- 气体摩尔体积是指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条件下都是这个值。
5.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需注意溶液体积的变化,并非简单的体积比例关系。
6. **溶液稀释**:
- 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7. **阿伏伽德罗常数**:
- 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直接用22.4L/mol来计算。
- 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可以根据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和单个分子中氧原子数来计算。
- 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只考虑氧原子总数即可。
8. **胶体性质**:
- 胶体的定义是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的分散体系,而非粒子。
- 过滤不能分离胶体和溶液,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 胶体的稳定性源于胶粒间的静电排斥。
- 胶体的鉴别特征是丁达尔效应,而非本质特性。
9. **胶体的应用**:
- 静电除尘技术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10.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与溶解度无关。
-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可以导电,但二氧化碳本身是非电解质。
11. **离子共存**:
- 酸性溶液中,有色离子如Cu²⁺不能存在。
- 阳离子Al³⁺、Na⁺、K⁺和阴离子Cl⁻在酸性环境下可以共存。
- Fe³⁺与SCN⁻可以形成络合物,不能共存。
- Fe³⁺在溶液中呈现黄色,不适合无色溶液。
12. **离子共存判断**:
- pH=1的溶液为强酸性,K⁺、Br⁻、Ba²⁺可以共存。
- 酚酞显红色表示溶液呈碱性,Fe³⁺不能存在。
- Fe³⁺与Cl⁻、NO₃⁻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共存。
- 强碱性溶液中,Cu²⁺、Mg²⁺无法存在。
13. **离子方程式书写**:
- 硫酸和铁反应生成Fe²⁺,离子方程式错误。
- 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
- 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方程式正确。
- 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Fe²⁺,离子方程式正确。
14. **离子方程式评价**:
- H²SO₄与Ba(OH)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未考虑完全拆分,评价正确。
- 碳酸镁应写成离子形式,评价正确。
- 红褐色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Fe³⁺与水反应生成Fe(OH)₃胶体,评价错误。
- NaOH溶液与CO₂反应生成Na₂CO₃和水,评价正确。
以上是对试题内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操作规则、离子检验、气体性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胶体性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等多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