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解度计算专练】的文档主要涵盖了化学溶解度相关的多个计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以及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等多个知识点。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例如,题目中提到的甲、乙两种化合物在降温后的析出质量,以及题目中的芒硝、硝酸铵和氯化镁等物质的溶解度计算。
i. 题目中指出,降低温度可能会使澄清的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这反映了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减少的规律。
ii. 要提高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蒸发溶剂或加入更浓的溶液,选项B和D是正确的方法。增加固体NaCl并不一定能使溶液变浓,因为如果溶液已经饱和,加入的NaCl将无法溶解。
iii. 甲和乙两种化合物析出固体的质量对比,可以推断在降温过程中甲的溶解度下降更多,但不能直接判断温度对哪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影响更大。选项B和C可能正确,具体需根据溶解度曲线来确定。
iv. P点位于溶解度曲线之下,表示溶液在该温度下处于饱和状态,因此A项正确。
v. 饱和石灰水冷却或加CaO,不变的是溶液中Ca(OH)2的质量分数,因为析出的Ca(OH)2会与CaO反应生成更多的Ca(OH)2,保持溶液的饱和状态。
vi. 硝酸铵的溶解度可以通过蒸发掉2g水后溶液达到饱和来计算,此时溶解度为xy/200g。
vii. C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CaCO3沉淀后,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通过质量守恒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得出。
viii. 芒硝的溶解度可以通过两份溶液的变化进行计算,蒸发掉水和加入固体后都得到饱和溶液,比较两者即可求得。
ix. CuSO4与CuSO4·5H2O的溶解度关系可以通过质量守恒和饱和溶液的定义计算。
x. A的溶解度可以通过蒸发掉pg水后析出gg晶体来计算,利用溶质质量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xi. 溶解度是指100g水能溶解的溶质质量,从饱和溶液析出的R的质量可以通过结晶水合物的质量和组成计算。
xii. 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可以通过析出的R的质量和水的质量计算。
xiii. 加入生石灰后,由于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但由于恢复到原温度,溶液仍然是饱和的,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xiv.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从高温溶液蒸发水分后恢复到低温,析出固体后溶液的Ca(OH)2质量分数会降低。
xv. KCl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母液的质量分数c2%可通过溶质质量和母液质量的关系计算。
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溶解度计算,为中考化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