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目标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涵盖了多个关键环节。以下是主要的知识点:
1. 身份识别制度:为了防止医疗差错,医院各科室需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活动前,至少使用两种识别方式,如姓名、出生日期等,禁止仅依赖房间或床号。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认,尤其在进行介入或有创治疗前。此外,关键流程如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之间以及产房与病房之间的患者转移需有明确的身份识别措施,使用“腕带”作为重要标识。
2. 用药安全:确保药品的正确使用是患者安全的关键。诊疗区药柜需规范管理,毒、剧、麻醉药品需严格控制。高风险药品如高浓度电解质、肌肉松弛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应单独存放并有明显标识。医护人员应具备识别相似药品的能力,药学部门定期提供培训。病区药品应分类存储,处方和用药医嘱需严格核对并签字,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监控输液速度,预防不良反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报告机制。
3. 医护人员沟通:有效沟通可确保医嘱正确执行。日常诊疗中应避免口头医嘱,除非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此时需实施双重检查并准确记录。接收口头或通知的“危急值”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获者需复述确认。
4. “危急值”报告制度:临床实验室应设定特定的“危急值”报告程序,重点针对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制定报告项目清单,如血钙、血糖等,确保“危急值”报告的可靠性,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5. 防止手术错误:择期手术前需完成手术讨论和准备。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包括手术部位标示、病区与手术室交接核查,以及手术开始前的最后确认“暂停”程序,以防止患者、部位和术式的错误。
6. 手部卫生:手部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医疗机构需执行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手卫生设施,确保操作前后清洁,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这些制度的实施旨在减少医疗错误,提高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需全面理解和执行这些规定,以保障患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