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神经调节是生物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主要涉及人体如何对外部或内部刺激做出反应。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反射”和“反射弧”两个核心知识点展开。
1. **反射**:
- **定义**: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例如缩手反射。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区别**:并非所有生物体的反应都称为反射,例如含羞草叶片的合拢和草履虫的趋避行为,这些由于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属于反射。
2. **反射弧**:
- **组成**:反射弧由五个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接收刺激,传入神经传递信号,神经中枢处理信息,传出神经将信号传至效应器,效应器执行相应动作。
- **功能**: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冲动沿传入神经传递至神经中枢,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递给效应器,完成反应。若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受损,反射都无法正常进行。
案例分析:
- **例1**:手偶然碰到火会迅速缩回,这个动作是一个典型的反射,因为它涉及到神经系统的参与,而植物或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的类似反应则不被称为反射。
- **例2-1**:如果某人被针刺但未缩手,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因为虽然能感觉到疼痛(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但无法完成反射动作。
- **例2-2**: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从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再到神经中枢,然后由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3. **反射弧与内脏器官的联系**:
- 除了影响骨骼肌运动,反射弧还能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如排尿反射和唾液分泌反射。当膀胱充满尿液,通过反射弧使膀胱收缩,尿液排出;吃食物时,口腔的感受器刺激会使唾液腺分泌唾液。
此外,有些低级反射如排尿、排便等,虽然主要由脊髓控制,但也受到大脑的高级调控,体现出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初一生物的这一章节重点讲解了神经调节的基础——反射和反射弧,包括它们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