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议题,尤其在不断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企业必须适应变革以提升效率和绩效。传统的管理范式主要基于“职能观”,强调组织结构和专业化分工,但这种模式在面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欧美企业的规模缩减和80年代的“生产率悖论”时显得力不从心。
业务流程重组(BPR)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新范式,主张以“流程观”为核心,重新审视和设计工作流程。BPR旨在通过对组织内的工作流和流程进行深度分析和设计,打破过时的规则和假设,从而显著提高效率。这一概念由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90年代提出,其核心是激进式的变革,从战略和系统层面出发,强调持续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融合。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关注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认为质量的改进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的,而不仅仅是通过检查。高定位(benchmarking)被视作提升质量的有效手段,且改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还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在BPR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了关键角色,它推动了企业变革的五个层次:局部应用、扩展与局部集成、工作流重新设计、集成应用以及跨越组织边界的BPR。随着技术的发展,BPR的应用逐渐扩展到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知识管理等领域。
实施BPR的过程包括明确商业愿景和流程目标,选择重组的基点,识别关键环节和瓶颈,通过创新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变革过程中进行分阶段控制和动态调整。在实际案例中,如MBL的个人寿险业务流程重组,通过设立新职位和利用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流程效率,减少了冗余工作。
然而,BPR并非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它涉及到管理、人员、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信息悖论”和“生产率悖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可能并未带来预期的生产力提升,这需要管理层对虚拟流程、当前流程和目标流程有深入理解,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变革的成功实施。
企业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度整合信息技术,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企业可以实现组织结构优化,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