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在题目中,NaCl固体虽然不导电,但在水中溶解或熔化后能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而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与水反应生成了能导电的碳酸,而CO2本身是非电解质。蔗糖在水溶液或熔化时不导电,所以是非电解质。
2. 化学反应条件的影响:对于某些化学反应,如H2O2与MnO2,无论反应温度如何,生成物通常只有一种,即氧气。但对于其他反应,如Fe与O2,NaOH与CO2,C与O2,反应条件(如温度、反应物比例)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或数量。
3. 还原性比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还原产物。根据题目中的三个反应,可以推断出A、B、C、D的还原性顺序。
4. 有机物组成的确定:通过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可以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推算出原始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题目中,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可确定有机物含有C、H元素,但无法确定是否含O元素,因为O2也可能参与反应。
5. 金属活动性比较: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快慢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一个指标。在题目中,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时间越短,表明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据此,可以分析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6. 钠及其离子的性质:Na是金属,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而Na+是离子,无此性质。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为Na+。钠在空气中加热会发出黄色火焰,Na+在火焰测试中也会呈现黄色,但这并不表示它们都显碱性。
7. 实验现象与化学反应:这些图形分别对应不同的化学反应过程。例如,A图可能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备氧气;B图可能是在密闭容器中甲烷燃烧消耗氧气;C图可能表示碳在氧气中燃烧;D图则表示电解水的实验。
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应用:碳素墨水的稳定性使得它适合用于长期保存的档案;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焦炭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铁的氧化物;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差异源于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9.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图中描述的可能是某个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反应类型、物质质量守恒及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10.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总是成立的。分析图表数据可以推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例。
11. 化学变化的识别:煤的干馏涉及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多种新的物质;而分离液态空气和石油的分馏主要是物理变化,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品红遇水变红色可能涉及溶解,也可能是化学反应,具体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来判断。
12. 实验现象解读:甲实验中,催化剂的效率可能影响气体产生的速率;乙实验中,水中长导管冒气泡表明装置密封性好;丙实验中,二氧化碳下沉的现象证明其密度大于空气;丁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支持了水的组成元素理论。
13.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因此,生成氧气的质量可以通过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得出。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化学试题中涉及到的电解质概念、化学反应条件的影响、还原性比较、有机物组成测定、金属活动性比较、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的现象、质量关系以及实验现象的解读等多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