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通常出现在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表格中的①阶段符合这一模式,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2.4%,自然增长率为1.4%。
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经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型)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传统型),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过程。根据表格,正确的顺序应为①②③④,因此答案是B.①②③④。
3. 当前人口增长模式:表格中的④阶段,出生率1.3%,死亡率1.0%,自然增长率为0.3%,这代表了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4. 中国人口流动:目前我国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从东部沿海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但近年来出现了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现象,这可能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关。
5. 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原因: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可能是因为当地承接了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返回。
6. 日本人口密度和人口容量:日本人口密度高且生活水平较高,说明其人口容量较大,这得益于日本的科技发达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而非因为自然资源丰富(日本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消费水平高(高消费水平通常会降低人口容量)。
7. 土地利用付租能力:一般来说,距离市中心越近,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越高,适合商业活动,然后依次是住宅和工业。根据图中距离变化,a代表商业,b代表住宅,c代表工业。
8. 商业区布局原因:商业区靠近市中心主要是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9. 美国城市化进程:1945年至197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中心区并未开始衰落,而是处于快速扩张期。
10. 美国城市化速度减慢:1995年前后,城市化速度减慢可能是因为城市环境问题凸显,拉力因素如就业机会减少,而非政府严格限制城市发展。
11. 就地城市化影响:就地城市化减少了城乡差距,减轻了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可能导致劳务输出数量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
12. 推进就地城市化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促进他们在当地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可行措施。
13. 农业地域类型:阴影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季风水田农业,因为这类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14. 季风水田农业特点:它以小农经营为主,水利工程量大,机械化水平较低,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一般不高。
15. 农业区位因素:北京市和天津市政府停止水稻种植的决定体现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政府政策。
16. 大牧场放牧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大牧场放牧业通常出现在地广人稀、有大面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区域。
17. 容城县服装产业发展:容城县成为服装生产基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原料,因为服装产业依赖于充足的纺织原料供应。
18. 行业发展与区域合作:河北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体现了区域间的产业互补和合作,是政策因素推动的结果。
以上是对试卷中涉及的地理知识点的详细解释,涵盖了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城市化、农业地域类型以及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