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7-Internet的安全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议题,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可鉴别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多个方面。随着数据处理设备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相应的安全威胁也层出不穷。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源自于数据处理设备和计算机的出现。早期,安全主要依靠物理和行政手段来保障。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内容扩展到网络设备和信息的保护,包括防止数据泄露、伪装欺骗、重放攻击、数据篡改以及拒绝服务攻击等。
网络安全的基本特征包括:
1. 保密性:确保信息只能被授权的用户访问,不被非法获取。
2. 可鉴别性:保证通信双方能够确认对方的身份,防止假冒。
3. 完整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
4. 可用性:确保信息和服务对授权用户始终可用,不受恶意攻击的影响。
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两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被动攻击如通信量分析,通过观察通信模式推断信息,而不会改变数据。这类攻击更难检测,但可以通过加密技术进行防范。主动攻击则更为危险,包括入侵控制、伪装、重放、篡改和拒绝服务攻击,这些都需要及时检测和恢复机制。
数据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核心之一,包括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常规密钥密码体制中,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则使用一对密钥,一个用于加密,另一个用于解密,为远程通信提供了安全基础。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出现解决了密钥分发的问题,显著增强了网络安全性。
鉴别技术,如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报文鉴别和证书,为网络通信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数字签名允许接收者验证发送者的签名,同时防止发送者否认签名和接收者伪造签名。报文鉴别码(MAC)和单向哈希函数(如MD5和SHA-1)则用于验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为了平衡安全和效率,报文鉴别通常采用单向散列函数,避免对整个报文进行加密,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又保证了信息的安全。然而,这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不加密的情况下保证报文的完整性和防止篡改。
互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体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加密、鉴别、监控和响应,以应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保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用户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