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是指导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标准,其依据为GB/T 17859,这是1999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该准则旨在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访问、破坏、泄露、篡改等风险,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等级保护制度是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程度,将信息系统的安全级别分为五级:一级为基本保护,二级为系统审计,三级为安全标记,四级为结构化,五级为访问验证。每一级都有相应的安全要求和控制措施,随着级别的提高,安全保护的强度和复杂性也相应增加。
一级保护主要针对个人和小型组织的信息系统,要求具备基本的数据保密性和系统可用性。二级及以上等级开始涉及系统审计和访问控制,对用户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以追踪异常活动。三级则强调安全策略和标记,对信息的分类和权限管理有更明确的规定。四级则需要实现系统的结构化,如网络隔离、数据加密和多层防护,以抵御高级威胁。五级是最高级别,适用于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求实现严格的访问验证和动态安全防护,确保在面对高级攻击时仍能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GB/T 17859标准涵盖了安全策略、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物理安全、操作安全、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访问控制、审计和监控、数据完整性、密码保护、灾难恢复与业务连续性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含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检查列表,帮助组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安全措施。
实施等级保护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提升组织信息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安全评估和等级提升,可以持续改进信息系统安全状况,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同时,等级保护还强调了风险管理,要求组织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信息安全风险,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佳平衡。
总结来说,《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是保障我国信息化安全的基础,它提供了系统化、层次化的安全保护框架,指导各行业和组织根据自身信息系统的特性,合理选择并实施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有效防范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理解和遵循这一准则,是构建安全网络环境,保护信息资产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