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复习重点》第四版由黄晓明主编,涵盖了路基路面工程的关键概念、性能要求、结构分层、稳定性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核心知识点。
路基是道路建设的基础部分,通过开挖或堆填天然地表形成,以满足设计线性和横断面的要求。它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如路床(0~30cm)、下路床(30~80cm)、上路堤(80~150cm)和下路堤(150cm以下)。路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质量和整体道路的使用寿命。
路面是铺设于路基顶部的层状结构,主要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面层承受直接的行车荷载,需具备高强度、抗变形能力,以及抗水害、抗疲劳、平整、抗滑、耐磨和不透水等特性。基层作为主要承重层,扩散荷载至底部,要求有强度、刚度和良好的水稳定性。垫层则主要作用于调整和改善路基湿度,确保稳定性或抗冻性。
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土的类别。例如,土壤的体积会因湿度和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这可能影响路基路面的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因此,良好的排水设施至关重要,既包括地面排水也包括路面结构的排水。
公路的自然区划是根据地域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差异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设计和施工方法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根据冻土情况分为三类,第二级通过“潮湿系数 K”细化为六级,第三级则依据地貌、水温和土质类型或水热、地理和地貌标志进行划分。
路基土的分类包括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这些土质的粒径界限分别为60mm和0.075mm。不同类型的路基土有不同的工程性质,例如,巨粒土和砾石混合料是优秀的路基材料,而砂性土和砾类土也是理想的填筑材料。黏性土在适当条件下也可以用作路基填料,但粉性土和特殊土(如膨胀土、黄土等)则需要限制使用。
路基干湿类型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判断标准是“稠度”或“路基临界高度”。路基临界高度是指在特定季节,路基表面到地下水位或积水水位的最小距离,用于确定路基的干湿状态。路基的承载力参数包括回弹模量、反应模量和加州承载比,这些都是评估路基性能的重要指标。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从设计到施工都需考虑地质、气候、土质和排水等条件,以确保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于学习和实践路基路面工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