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提及的是一个关于历史教学的PPT教案,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针对江苏地区的新教材必修课程。指出这是属于专业资料,可能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参考资料。
在【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相继出现并发展。
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等阶段,受到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后天畸形(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的多重压力。
3.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及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4.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包括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瓦解了旧的经济结构,历届政府的扶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以及企业家们的爱国精神。
5. **工业化历程**: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中国的工业革命最早始于19世纪60年代,这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
6. **洋务运动**:其目的是“富国强兵”,以军事工业为主,但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以辅助军事工业。
7.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中体西用”的理念限制了西学的传播,尤其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没有触及到根本的社会制度。
8. **留学生派遣**:与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有关,旨在培养现代化的人才。
9. **民族企业的困境**:如“公和永”等企业的失败,反映了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对外来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以及忽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10. **1920~1936年的经济变化**:这一时期中国资本的产值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国民政府的推动,包括推行的经济政策,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而非单纯靠实业救国思潮或列强放松侵略。
这些知识点体现了近代中国在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经济形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经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