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教育历史:"班级"一词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起源。
2. 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提问应具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性、关注个别差异及适当难度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3. 教学原则:中学教学应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 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宣布在教育考试中作弊的行为无效。
5. 老师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部分,以确保教师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6. 想象类型:阅读诗词时头脑中浮现的场景属于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描述重现图像。
7. 师德建设:师德的核心在于处理好与学生、同事以及家长的关系,保持公正、尊重和爱心。
8. 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成长。
9. 幼儿园教学特点:幼儿园教学不包含强迫性,而是生活化、启蒙性和参与性,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10.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维持和引导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
11. 认知结构:统觉团、认知地图、学科基本结构都与认知结构相关,但编码系统通常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编码阶段。
12. 学校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个方面包括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精神文化,如校园精神和传统。
13. 老师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遵守职业道德,还要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其职业素养。
14. 教师劳动复杂性:教师劳动涉及知识传授、学生个性引导、课程设计等多个维度,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15.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强调教育的艺术和方法。
16. 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暂时停滞期被称为高原期。
17. 德育课程:学科性德育课程是以传授道德知识、价值观和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正规课程。
18. 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不在正式课程计划中,但对学生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部分。
19. 场独立性认知风格: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学生倾向于独立思考,不太依赖外部环境的线索。
20. 学生观:学生观是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地位、作用和特性等的认识。
21. 培养观察力:首先应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观察的意愿。
22. 记忆规律与复习:有效的复习策略包括分散复习、交错复习、过度学习和自我检测,以巩固记忆效果。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建构,强调情境、协作和会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4.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25. 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强调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言语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6.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倡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非仅是管理者。
27.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只是表面的问答和执行指令,真正的互动应包含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
28. 同声传译记忆:同声传译人员使用的是短时记忆,快速接收、处理并转译信息。
29. 德育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0. 全面发展教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31. 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时期对应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学生在指导下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32. 情绪管理:引导儿童掌握情绪的方法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父母应采用积极的引导方式,避免惩罚和强制。
33. 课程设置因素: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儿童身心发展是影响学校课程设置的三大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