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1. 训练学的起源:人类社会最早的训练学是以"一般训练现象"为讨论对象的,这表明训练学的历史悠久,并且最初关注的是普遍的教育问题。
2. 制造性思维特征:制造性思维包含敏感性、流畅性、敏捷性、独创性和发散性等特征,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要素。
3. 思维的灵活性:"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体现的是思维的敏捷性,即快速适应和应对不同情境的能力。
4. 现代三大教学理论:美国训练家布鲁纳的构造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进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5. 教学与训练的关系:教学是训练的组成部分,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6. 神经系统活动方式: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
7. 俄国训练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在1868年出版的《人是训练的对象》,对心理学进行了总结,奠定了俄国训练心理学的基础。
8. 训练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计划训练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依据,反映了科技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9. 联结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建立起来的,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强调了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10.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包括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题方法;重点在于理解方程的结构和解题步骤;难点可能在于实际应用;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策略。
11. 班集体的动力: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12. 问答训练法: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理解,这种方法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13. 学与教的系统要素:除了同学和老师外,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学过程。
14. 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组织和支持的作用,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调控教学进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5. 发现法和把握学习:发现法是由布鲁纳提倡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把握学习则是布卢姆提出的,强调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学科内容。
16.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信息初次加工的短暂存储阶段。
17. 自我发现学习:并非老师指导程度越小效果越好,适度的引导和辅助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
18. 班级规模影响:班级的大小确实会影响课堂管理,班级过大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师生互动。
19.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小同学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需遵循直观性原则。
20. 训练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训练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经济、政治密切相关。
21. 制约力量形成进展的条件:个体的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都会影响力量的形成和进步。
22. 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用于改变不良行为和思维模式。
23. 思维的间接性:通过观察动物预报地震,展示了思维的间接性,即通过现象推测本质。
24. 训练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学生总体质量和方向的概括,是教育工作的总体方针。
25. 知识应用过程:包括审题、联想、知识理解和课题类化等环节,反映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26. 古代社会训练特点:古代训练有官学和私学并行的体制,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崇尚书本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及与生产劳动的分离。
27. 德育原则: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强调了在德育中应兼顾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8. 学习抑郁症与厌学症:学习抑郁症通常指厌学症,表现为对学习的极度厌恶和逃避。
29.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不是校长管理。
30. 复习时间安排:为了优化复习效果,第四次复习应在一个月后进行,这是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理论。
31. 同学的角色:同学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和自主性。
32. 学习策略:是学生用来改进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法,涉及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调整。
33. 循序渐进原则:遵循此原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逐步积累的,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学。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教育理论中的多个方面,包括训练的起源、思维品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方法、课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主题,旨在帮助准备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