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外超表面的成像和检测原理及应用进展.docx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中红外超表面技术是近年来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主要涉及到中红外波段的成像和检测原理,以及在各个应用领域的进展。中红外波段(2.5~25 µm)由于包含了两个大气窗口,使得它成为远距离红外热成像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国防、环境监测和医学成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红外成像系统由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和电子处理系统组成,其中光学系统和探测器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像效果和应用范围。在中红外光谱中,由于分子振动产生的吸收光谱,可以对物质进行非破坏性和无标签的表征,特别适合于无机物、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检测。然而,由于分子吸收截面非常小,通常导致检测灵敏度较低,对微量化学物质的检测极具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发展了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技术,通过使分子振动与超表面结构发生耦合共振,从而增强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 超表面是一种二维结构阵列,由亚波长尺度的人造单元组成,它可以对电磁波的相位、振幅和偏振进行精确调控。这主要是通过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惠更斯原理、传播相位和贝里相位等机制实现。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当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与入射电磁波频率相匹配时产生的共振现象,通过调整金属纳米结构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在亚波长尺度内引入相位突变,实现对光的调控。 例如,Yu等人利用V形金纳米棒阵列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了广义折反射定律和涡旋光束的产生。此外,他们还设计了一种四分之一波片超表面,可以将任意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Safaei等人则通过耦合的金纳米盘设计了一种中红外透镜,实验表明在4~10 µm范围内能保持高透过率。 超表面技术在中红外成像和检测中的应用还包括偏振成像、可调及可重构超表面成像、吸收器、涡旋光束产生和分光等。这些器件具有体积小、易于集成、调控自由度高的优点,有助于开发更低成本、轻便且高度集成的中红外光学系统,特别适用于对尺寸、重量和功率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如可穿戴设备和无人机监控。 中红外超表面技术以其独特的光学特性,为中红外波段的成像和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对超表面结构设计的深入理解和技术创新,未来中红外超表面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剩余23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4494
- 资源: 1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