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制程管制(SPC)是一種品質管理方法,由W.A. Shewhart博士在1924年創立,旨在通過統計手段監控並改善生產過程中的變異性,從而提高產品質量。SPC的核心是使用控制圖,這些圖表能夠展示數據的變異趨勢,區分過程中的普通原因(常態變異)和特殊原因(異常變異),以便采取相應措施。
控制圖的種類主要根據數據性質和用途分類。計量值控制圖包括平均值與全距圖(X-R圖)、平均值與標準差圖(X-S圖)、中位值與全距圖以及個別值與移動全距圖。計數值控制圖則有不良率圖(P圖)、不良數圖(np圖)、缺點數圖(c圖)和單位缺點圖(u圖)。選擇合適的控制圖需考慮數據的性質、樣本大小(n)以及是否滿足特定的統計條件。
在SPC中,「n」代表樣本大小,一般建議在10到25之間。對於計數數據,n是否固定、樣本大小與控制圖的選擇密切相關。例如,當n=1時,可能選擇單值與移動全距圖;當n>1但不固定時,可能選擇np或c圖;當n固定時,可能使用p或u圖。
控制圖的繪製過程包括收集數據、繪製控制圖、解析圖形穩定性、繪製直方圖以檢查數據分佈,並根據規格要求來確定是否適合。如果過程穩定,則使用管制用控制圖進行持續監控;若發現異常,則利用解析用控制圖找出問題原因,改進製程能力。
SPC強調預防而非容忍,其目的不僅是事后檢驗產品質量,更重要的是在製造過程中即時發現和解決問題。ISO 9000系列標準,特別是2000版,強調預防措施的重要性,與SPC的理念相吻合。QS9000的出現也進一步確立了SPC在品質管理中的地位。
統計學中的「機遇性」(中國稱為隨機性)是指數據的自然變異,而「非機遇性」則指過程中的特殊事件造成的變異。控制圖的控制界限(UCL和LCL)與群體平均值(μ)和標準差(σ)相關,根據正態分佈原理,可以計算出不同置信水平下的界限。例如,μ±1σ代表68.26%的數據範圍,μ±2σ覆蓋95.45%,而μ±3σ則覆蓋99.73%的數據。
中央極限定理指出,當樣本足夠大時,即使原始數據不是正態分佈,樣本平均值也會接近正態分佈。有限群體修正係數用於當樣本大小接近整體大小時調整標準誤差。個別值、平均值和標準差的正態分佈圖在控制圖中旋轉90度后,形成控制界限,幫助我們判斷過程是否在控制狀態。
MOTOROLA的6σ方法是SPC的一種延伸,其目標是使過程遠離缺陷,追求極高的產品質量和過程效率。控制圖的判讀涉及識別過程是否超出控制界限,進而判斷是否需要采取改進措施。
總之,統計制程管制(SPC)是一種強大的品質管理工具,通過控制圖分析過程變異,實現預防性质量管理,提高產品品質,降低不良率,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理解並有效應用SPC原理和方法,對于現代制造業的品質控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