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概述】
品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质量观念变迁。从最初的工匠自制到科学管理的兴起,再到统计品质控制、全面品质管理,直至现代的国际品质标准,品质管理逐渐演变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
【品质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1. **工业时代以前**:产品品质主要由生产者个人技艺决定。
2. **泰勒制与品质检验阶段**:1875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推动了生产效率提升,同时也催生了专职检验员和独立检验部门。
3. **统计品质控制阶段**:1925年,休哈特的SPC理论强调通过数据统计监控生产过程,1930年代道奇和罗明的统计抽样检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
4. **全面品质管理阶段**:1950年代,戴明的十四法强调了系统性和高层管理者的责任,促进了品质的持续改进,同时日本企业引入并发展了TQC。
5. **国际化阶段**:ISO9000系列标准的发布,使品质管理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品质成本与品质意识】
"品质是要用钱说话的",这句话强调了品质成本的重要性。品质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良好的品质意识意味着企业要从源头预防质量问题,减少修复和召回等后期成本,从而实现品质与成本的平衡。
【品质管理方法与工具】
- **统计技术**:如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老七种工具,以及后来的新七种工具,都是品质改进的重要手段。
- **TQM全面品质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涵盖所有部门,如准时化生产(JIT)、看板生产(Kanban)、品质改进(Kaizen)和品质功能展开(QFD)等。
- **零缺陷理念**:克罗斯比提出的零缺陷思想改变了对高品质高成本的传统看法,认为高品质能带来经济效益。
【戴明博士的品质管理十四法**
戴明的十四法为企业提供了全面改善的框架,强调长远目标、新管理思维、预防优于检验、全面成本考虑、体系与非体系原因的区分、岗位培训、新领导方式、开放沟通氛围、部门协作以及激励机制等。
【总结】
品质管理不仅是确保产品质量,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历史沿革和理论方法的学习,企业可以建立有效的品质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对于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品质意识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为无论在哪个行业,重视品质的人都会被视为价值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