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快速性和经济性。质量控制涵盖了仪器使用周期的全过程,涉及到每一份标本的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文件、程序、执行、记录和改进。依据《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或国际实验室认可标准,实验室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标准程序(SOP),确保所有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并记录每一次操作,以便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
质量计划包括多个方面,如技术培训、仪器的安装与评估、环境监测、日常维护、试剂质量保证、仪器校准等。质量保证措施则涵盖日常自检、标本处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结果分析与沟通、故障排除等多个环节,确保检验流程的严密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环境是保障检验质量的基础。理想的环境应保持恒温(18-25℃)和适宜湿度(30-80%),并具备通风、防尘设施。安装不间断电源(UPS)防止电磁干扰,保持仪器周围的空间以利于散热,同时确保实验台稳固。实验室环境的监测应制度化并记录,对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时调整。
试剂的选择和使用也至关重要。配套使用原装试剂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在仪器初期评价和使用阶段。不同类型的试剂,如稀释液、清洗液、溶血剂、校准品和质控物,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例如,溶血剂的量和时间会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而稀释液的理化性质会改变细胞脉冲信号,影响计数。清洗剂中的酶有助于防止管道堵塞。
室内质控(IQC)是监控检测系统稳定性的关键。通过使用定值或不定值质控品,可以评估检测系统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常见的质控方法包括Levey-Jennings质控图和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当质控失控时,需从多个方面查找原因,如方法学、仪器性能、试剂质量、样本处理等。质控品应具有稳定的性能和一致的浓度,以确保有效监控。
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人员培训、设备管理、环境控制、试剂选用、室内质控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管理和持续改进,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