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及收款循环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开始,直到最终收取款项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财务造假手法,这些手法旨在操纵企业的财务报表,以达到虚增收入、隐瞒费用或负债、操控利润等目的。
1. **虚构收入**:企业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人为创造销售记录,从而增加收入,提高利润水平。
2. **提前确认收入**:企业可能在商品或服务尚未完全交付或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就提前将其计入收入,这会导致财务报表的收入虚高。
3. **推迟确认收入**:相反,企业也可能故意延迟确认收入,以推后税收负担或平滑业绩波动。
4. **转移费用**:将本应计入当期的费用转移到其他期间,以优化短期财务表现。
5. **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将部分费用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延迟其对利润的影响。
6. **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通过调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以影响利润的计算,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
7. **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通过特殊交易或一次性事件来操纵利润,如重组收益或非经营性资产处置。
8. **资产重组创造利润**:通过重组活动,如合并、收购,制造利润增长的假象。
9. **潜亏挂账**:将亏损项目暂时搁置,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以保持表面的盈利状态。
10. **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夸大资产价值,同时隐藏或忽视负债,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理解。
美国COSO的研究指出,收入确认不合理是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其中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和高估收入是主要方式。同时,高估资产、低估费用或负债也是常见的手段。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真,损害投资者利益,甚至涉及法律问题,如案例中提到的达尔曼事件,涉及了原始股的非法交易和利益输送,最终导致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中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的演变,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通道制和保荐制,反映了监管逐步完善的过程。审批制和指标管理阶段,政府在发行决策中扮演主导角色;通道制引入市场竞争,券商开始承担发行风险;保荐制则强调中介机构的责任,要求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对发行企业的质量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这些制度变迁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防范财务造假,保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