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信元系统架构是一种新型网络体系结构,被称为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的第一个网络架构。在面对现有TCP/IP网络体系结构对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支持的不足时,微通信元系统架构提出了新的QoS服务模型,并对其工作机制进行了阐述。
QoS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针对不同用户或不同应用的需求,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带宽分配、延迟控制、误码率控制和抖动控制等,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在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中,QoS支持往往存在不足,这导致网络在面对多种不同的数据传输需求时,无法提供合理的服务质量保证。微通信元系统架构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
微通信元系统架构采用的是非层次结构,不同于传统网络中的层次结构设计。在层次结构中,网络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明确的职责和接口,比如TCP/IP模型中的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而非层次结构的设计可以更加灵活和动态地应对网络中的变化和需求,这对于QoS的实现非常重要。
QoS的实现涉及到多个技术组件和概念,比如流量控制、队列管理、资源预留、策略路由等。例如,资源预留协议(RSVP)允许发送者在传输数据前预留网络中的资源,以确保数据流可以按照预期的服务质量传输。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一种在数据链路层实现的转发机制,它通过标签交换路径(LSP)来提供QoS保障。
在微通信元系统架构中,QoS服务模型可能利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其设计目标。文章中提到的如OSPF QoS、IP QoS和MPLS QoS等都是常见的QoS技术实现方式。通过这些技术,网络能够为不同的数据流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质量保证,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QoS相关的控制和管理机制,如业务控制服务元、管理器、传统服务元、约束路由服务元等。这些服务元组件共同协作,实现了对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和服务保证。同时,QoS路由器和主机中的服务保障机制也是确保QoS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部分。
文章还涉及到了流量策略这一概念,这是在服务级别协议(SLA)中常出现的一个元素。流量策略定义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关于服务质量的承诺,这些承诺可能包括带宽保证、延迟限制、抖动容忍度等参数。
此外,文章中提到的队列管理技术如加权公平队列(WFQ)、循环队列(CBQ)、随机早期检测(RED)等,也是QoS保障中的重要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调度和管理,来实现对QoS的有效控制。
文章中提到的技术点还包括了流量监管(Traffic Policing)、整形(Shaping)、令牌桶(Token Bucket)等机制。流量监管用于控制数据包流经网络的速度,确保流量符合预定的规则;整形则是用来调整网络流量的传输速率,使之平滑,防止网络拥塞;令牌桶机制是一种流量调节工具,可以控制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突发。
微通信元系统架构在提出对QoS的支持时,综合考虑了网络体系结构的变革,非层次结构的灵活应用,以及与QoS相关的多种网络技术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期望解决传统TCP/IP体系结构下QoS不足的问题,为网络提供更为可靠、高效和可控的服务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