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约那些事儿:18年民企违约模式全梳理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8年是中国民营企业违约事件频发的一年,全年共有165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高达1506.84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违约数量占比达到了76.36%。这一轮违约潮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其违约特征与以往有所不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因此,深入分析2018年民企违约模式及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未来识别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二、民企违约模式分析
##### 1. 经营不佳导致现金流紧张
- **盈利恶化**:企业在面临市场需求下降、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时,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现金流短缺。
- **经营性应收回款困难**: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延长,增加了企业的流动性压力。
##### 2. 财务真实性存疑
- **高存高贷现象**:即企业同时持有大量货币资金并进行高额借贷,这种不合理的财务结构常常隐藏着问题。
- **隐瞒关联关系,虚高利润**:通过虚构交易、关联交易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 3. 关联方欠款占用资金
- 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关联方占用企业资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偿债能力。
##### 4. 集团流动性紧张传导至子公司
- 控股股东或母公司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抽取子公司的资金,导致子公司资金链断裂。
##### 5. 激进投资
- **激进业务扩张**:盲目扩大规模,超出自身资金承受能力。
- **失败的多元化或转型**:未能成功实现业务多元化或转型,反而加剧了财务负担。
##### 6. 实际控制人风险
- 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行为或决策失误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 7. 担保及互保风险
- 当企业需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时,可能会面临巨额的偿付压力,增加自身的财务风险。
#### 三、违约潮的启示
##### 1. 模糊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
- 在评估企业经营状况时,不应过于依赖财务报表数据,而应注重识别报表中存在的异常情况。
- 内部风险逐渐向上市公司扩散,需要更加重视对企业的综合考察。
##### 2. 信用风险持续存在
- 尽管外部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大部分民企违约根源在于内部管理问题,信用风险依然存在。
- 2019年信用市场的主旋律之一仍将是信用风险。
##### 3. 纾困政策下的道德风险
- 纾困政策虽有助于改善民企外部融资环境,但也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降低偿债意愿,增加道德风险。
####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18年民企违约事件的全面梳理,可以看出本轮违约潮与以往不同,更多地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而非单纯的外部因素。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强对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考察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既要解决民企面临的实际困难,也要防止道德风险的加剧。在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有效识别和管理信用风险将成为企业和监管者共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