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中国元代的一种戏曲文学形式,而研究元曲中的音韵现象对于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音韵特征有着重要的价值。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元曲中某些单字的读音问题,特别是“刻”、“阁”、“咽”、“煞”、“揉”、“铦”等字在元代的异读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后来的文献中的收录情况。 “刻”字在《中原音韵》中被认为是错收的。《中原音韵》作为元代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语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指出,现代北方话中,“刻”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如在济南、西安等地读作[khei]。研究者们如廖珣英先生、Hsueh先生和邓兴锋先生都认为“刻”应该归入齐微韵部。文章通过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用韵情况,发现“刻”在表达时间意义时,读音与齐微韵部相吻合。此外,文章还提到,古代的一些刻本元曲在用韵上存在与现代北方话相同的现象。 接着,文章讨论了“阁”字在元代的读音异同。文章指出,《广韵》中“阁”字有两个不同的读音,而在《中原音韵》中仅收入一个。通过观察《元刊杂剧三十种》,作者发现“阁”字在元代的读音并不稳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读音并存的情况。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很多北方方言中也存在,类似于文白异读。 文章还提到了“咽”字在《中原音韵》中读音的不完整性。《广韵》中“咽”字有三个不同的读音,而《中原音韵》仅收录了其中一种。文章通过对元曲的用韵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咽”字在元代的不同读音,并指出了《中原音韵》的疏漏。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煞”字在《中原音韵》中仅收录了部分读音的情况,“揉”字在《中原音韵》中意义和读音的漏收问题,以及“铦”字在《中原音韵》中同样存在读音收录不全的问题。在古代,字义和读音的对应关系与现代可能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在不同地区或不同语境中,同一字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 文章最后提到,由于目前流传下来的元曲大多数为明刻本,而这些刻本的制作粗糙,有时候会对原文进行擅自窜改,因此它们未必能够如实地反映元代的语音。所以,诸如《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样的元刊本杂剧,由于较好地保存了元剧原貌,更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语音,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总结而言,这篇文章通过对元曲中单字读音的考察,揭示了《中原音韵》在收录方面的不完善之处,并指出了元代语音的一些特殊现象,如不同读音的并存以及文白异读等。这对于研究元代语言特征、音韵系统演变以及元曲的语言艺术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区域差异,从而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 粉丝: 8
- 资源: 917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