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ce of shear banding on the formation of brass-type textur...
在研究材料科学领域中,多晶体面心立方金属在冷轧过程中的织构演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由闫海乐、贾楠等人开展,聚焦于不同层错能(stacking fault energy,简称SFE)的面心立方金属,特别是镍、铜和α-黄铜这三种代表高、中、低层错能的金属,在经过冷轧处理后的织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中运用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技术手段,对材料在不同厚度减少的样品的微结构和局部取向分布进行了深入的表征和分析。 织构现象是晶体材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与材料的力学行为、物理化学性质紧密相关,同时还关联到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及其后续工程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因此,对变形机制的准确理解和对织构演变的精确控制成为了新材料研发的前提。 在对高或中等SFE的面心立方材料进行研究时,人们发现,随着形变量的增加,晶粒往往倾向于朝向具有铜型织构的方向旋转,这一织构包括了{112}<111>和{123}<634>这样的取向。然而,在低SFE的面心立方金属中,冷轧变形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织构转变路径。在大变形的情况下,具有铜取向的晶粒围绕<110>晶体学轴通过Brass-R取向向Goss取向旋转,最终趋向于Brass取向。这一发现为理解低SFE面心立方金属中微观织构演变的机制提供了清晰的认识,并且为开发含有面心立方金属相的工程材料提供了指导。 通过计算一些典型取向的Taylor和Schmid因子,研究人员试图探讨织构演变与变形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Taylor因子是描述晶体在给定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能力的量,而Schmid因子则是用于预测在特定取向的晶粒中滑移系统启动的能力。这两个因子在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研究中,{111}<110>滑移系统和{111}<112>孪生系统被特别关注,这些系统在不同取向晶粒的变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团队的工作为材料科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洞见,特别是在理解低SFE面心立方金属在冷加工过程中的织构演变机制方面。这也为相关工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织构,有可能实现材料性能的优化,为在航空、汽车和其他重要工程领域应用的高性能材料的制造提供支持。
- 粉丝: 7
- 资源: 915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