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A.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适用于复杂的决策问题,特别是多目标决策问题。AHP法通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构建层次模型,然后对各层次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而得出决策结果。本文中AHP法被应用于优选供货商,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和成对比较阵列,结合专家评分数据,进行计算和决策。
AHP法通过问题的分解,将其转化为不同层次的结构模型。在供货商优选问题中,模型从上至下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是决策的最终目标,即“最优供货商”;准则层则包含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如“投标商最低报价”、“产品质保售后与优惠”、“产品技术质量要求”、“供货商资质业绩”和“供货商付款条件”;方案层则是具体的投标商选项,本例中包含六个备选供货商A、B、C、D、E和F。
接下来,AHP法需要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基于准则层和方案层的要素,专家根据预定标准对各个元素进行成对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结果构成矩阵A,即成对比较阵。例如,在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成对比较中,专家按照1-9的标度给每个准则的重要性打分,并依据这些分数构建相应的成对比较阵。同样的方法用于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成对比较,以确定各投标商在各准则上的相对得分。
成对比较矩阵需要满足一致性的要求,即矩阵中的元素应满足逻辑一致性。若不一致,则需要调整矩阵元素,直到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可以计算出各准则层元素和各方案层元素的权重值。这些权重值代表了准则层各因素和方案层各投标商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最终,结合方案层各投标商在准则层各因素上的得分和权重值,计算出各投标商的综合得分,并选出得分最高的投标商作为最终优选的供货商。
AHP法相对于常用的综合比较法和性价比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简单快捷、科学实用。简单快捷体现在AHP法通过层次结构和成对比较矩阵,将复杂的决策问题量化和结构化,便于计算和比较。科学实用则是因为AHP法在确定权重和进行比较时,引入了专家的主观判断,并结合了一致性检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在实际应用中,AHP法通过提供定量分析的结果,帮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各备选方案的优劣,从而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决策。此外,AHP法的可操作性较强,既可用于采购管理,也适用于项目管理、投资决策和战略规划等多个领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本文旨在展示AHP法在优选供货商方面的应用,并且通过实例说明AHP法在决策过程中的优势和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