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设计的Bootloader也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称作BOOT的引导记录,另一部分是LOADER装入程序。BOOT的大小固定为512个字节,作为引导记录存放在软盘的0面0磁道1扇区,它所实现的功能是在软盘的目录区中寻找LOADER文件,并将LOADER装入到内存中,然后由 LOADER负责初始化工作环境并引导内核的运行。
《μC/OS-II在PC机上移植的设计与实现》这篇文章详细探讨了如何将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移植到个人计算机(PC)上,使之能够脱离DOS或Windows环境独立运行。μC/OS-II是一款专为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实时操作系统,通常在学习和研究时会在DOS或Windows环境下进行,但这种环境下无法真正体验到实时操作系统的特性。为了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μC/OS-II运行环境,文章提出了移植方案。
设计了一个Bootloader引导程序,它由BOOT和LOADER两部分组成。BOOT引导记录固定为512字节,存放在软盘的0面0磁道1扇区,负责在软盘的目录区查找LOADER文件并加载到内存中。一旦LOADER被加载,它会初始化工作环境并引导μC/OS-II内核运行。Bootloader是连接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桥梁,其设计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关键步骤。
在移植过程中,文章提到修改了BORLAND C++编译器中的EXE启动代码,去除与DOS相关的部分,确保μC/OS-II应用系统能独立运行。同时,还对μC/OS-II内核的硬件平台相关代码进行了调整,以便它能在PC机上正常运行和退出。
LOADER的设计涉及到对DOS EXE文件格式的理解。EXE文件由文件首部和程序主体组成,文件首部包含了重定位和控制信息,而程序主体则包含代码、栈和数据段。LOADER的任务是按照EXE文件格式的要求,将μC/OS-II内核加载到内存的特定位置。这一步骤对于正确运行μC/OS-II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软盘或者通过虚拟机(如Bochs、QEMU、VMware)创建磁盘映像文件来进行系统启动。这种方式方便了程序的修改和调试,避免了每次修改后都需要重新启动机器的繁琐过程。
文章详细阐述了μC/OS-II在PC机上的移植流程,包括Bootloader的设计、EXE文件格式的理解以及LOADER的实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DOS/Windows环境到独立运行的μC/OS-II环境的转换方案。这对于深入理解μC/OS-II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