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SSS系统中,速率为rb bps的二进制随机数据与一个速率远高于它的伪随机码相乘,则频带被展宽。相乘之后得到的二进制伪随机(PN)输出符号叫做码片,其速率称为切谱率,为rc码片/秒(cps)。码片是一个随机的与噪声类似的信号,因此又叫做PN信号,其速率决定了被发送的扩频信号的带宽。通常码片速率远高于数据源的比特率,而二者之间的比值就是处理增益(PG)。PG真实地反映了在接收端解扩(去掉PN码)前后信噪比的改善情况。
DSSS系统的接收机必须首先去掉接收信号的扩频码(即解扩),然后才能对信号进行解调。解扩时,接收机必须产生一个与发端PN码完全一样的伪随机解扩信号,该信号的相位也必须锁
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RFID系统中的RF收发器设计。这种技术通过将高速的二进制数据与速率远高于数据速率的伪随机码(PN码)相乘,将信号的频带展宽,从而实现扩频。扩频后信号的码片速率(rc)远高于原始数据比特率(rb),二者的比值定义为处理增益(PG)。
处理增益是衡量DSSS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它量化了解扩前后信噪比的改善程度。高处理增益意味着在接收端通过解扩可以显著提高信噪比,从而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计算处理增益的标准公式是10lg(rc/rb),单位为dB。例如,如果数据速率为1Mbps,PN码速率为11Mcps,处理增益约为10.41dB。改变PN码的长度会影响处理增益,更长的码序列会带来更高的处理增益,比如16位PN码的处理增益为12.04dB。
在DSSS接收机中,解扩过程至关重要。接收机需要生成与发射端完全同步且相位一致的PN码来解扩接收到的信号。这个过程通常由码捕获和码跟踪环路来实现,例如HSP3824芯片中的功能。一旦解扩成功,信号可以通过带通滤波器进行解调,进一步提取原始数据。
DSSS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得益于扩频信号在解扩后能有效降低窄带干扰的功率密度。干扰信号在解扩操作中也被扩展,其功率分散到更宽的频带上,降低了对系统的影响。处理增益的大小直接影响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因此选择合适的PN码和优化解扩算法对于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PN码的选择需要考虑其数学特性,例如良好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以及足够的随机性。常见的PN码类型包括巴克码(Barker codes)、Willard码和m序列,这些码在实际的DSSS系统如PRISM芯片组中都有应用。
RFID技术中的RF收发器利用DSSS技术通过计算处理增益来优化信号质量,提高抗干扰性能。选择适当的PN码,配合高效的解扩机制,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