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检查器(排序依次对比)1》 在学校的年度纪念照拍摄中,为了美观,通常会要求学生们按照非递减的高度顺序排列。这个过程涉及到一个优化问题,即如何计算最少的移动次数来达到这样的排列。这个问题被称为“高度检查器”,它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算法问题,常常出现在LeetCode等在线编程挑战平台上。 给定一个表示学生高度的数组`heights`,我们需要计算将数组元素重新排列成非递减顺序所需的最小移动次数。在示例中,输入的`heights`数组是[1,1,4,2,1,3],理想的目标数组应该是[1,1,1,2,3,4]。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发现下标为2的学生(高度为4)需要与下标为1的学生交换位置,下标为4的学生(高度为1)需要与下标为5的学生交换位置,而下标为5的学生(高度为3)需要与下标为2的学生交换位置。因此,总共需要移动3次。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先创建一个临时数组`tmp`,并将`heights`中的元素复制到`tmp`中,然后对`tmp`进行排序。接下来,通过遍历两个数组并比较对应位置的元素,统计不匹配的个数,即为需要移动的学生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变量`sum`来记录不匹配的次数,如果`heights[i]`不等于`tmp[i]`,则将`sum`加1。返回`sum`作为结果。 在提供的C++代码中,定义了一个名为`Solution`的类,其中有一个名为`heightChecker`的成员函数,接收一个整数向量`heights`作为参数。函数首先创建了一个与`heights`大小相同的临时向量`tmp`,然后调用`std::sort`对`tmp`进行排序。接着,通过一个for循环逐个比较`heights`和`tmp`中的元素,若发现不一致,则将`sum`累加。循环结束后,`sum`即为需要移动的学生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如何有效地比较原数组和排序后的数组,以及如何计算需要移动的元素个数。对于大数据集,可以考虑优化排序操作,例如使用快速排序或归并排序等高效算法,以降低时间复杂性。同时,由于我们只关心不匹配的元素个数,不需要实际进行元素交换,这使得问题在空间复杂性上相对较低。 “高度检查器”问题是一道有趣的算法题目,它考察了程序员对于数组处理、排序以及数据比较的理解。通过对数组的排序和比较,我们可以有效地找出需要调整的学生数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编程竞赛或面试中,这类问题能够很好地测试候选人的逻辑思维和算法实现能力。
- 粉丝: 36
- 资源: 326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