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缓存的通用方法—《可伸缩服务架构》1

preview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0 浏览量 更新于2022-08-03 收藏 1.14MB PDF 举报
分布式缓存是现代大型互联网应用解决性能瓶颈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降低对后端数据库的压力。本文将围绕《可伸缩服务架构:框架与中间件》一书中关于分布式缓存的通用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分布式缓存的编程方法主要有三种:编程法、Spring注入法和注解法。编程法是最基础的方式,通过直接调用缓存服务的API来存取数据,虽然直观但易导致代码冗余。Spring注入法则利用Spring框架的特性,通过Bean注入方式简化缓存操作。注解法更进一步,通过在方法上添加注解,使得缓存操作对开发者更加透明,提高了代码的简洁性和可维护性。 在应用层访问缓存的模式上,主要分为双读双写、异步更新和串联模式。双读双写是最常见的策略,即读操作先尝试从缓存获取,未命中再从数据库中获取并回写缓存;写操作则先更新数据库,然后更新缓存。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需要在应用层处理读写顺序。异步更新模式则将缓存更新独立出来,应用仅与缓存交互,更新服务负责异步同步数据库与缓存,这种方式性能最优,但需要额外维护更新服务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串联模式中,应用直接通过缓存代理层与数据库通信,增加了复杂度,但在特定场景下能提供额外功能,如缓存加速。 分布式缓存分片是处理海量数据的重要手段,主要分为客户端分片、代理分片和集群分片。客户端分片将分片逻辑放在应用层,需要保证所有节点的分片规则一致;代理分片通过代理服务器进行分片,降低了应用的复杂性,但引入了额外的网络开销;集群分片则是通过缓存集群自动处理分片,通常与一致性哈希算法结合使用,确保数据迁移时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缓存编程方法和访问模式,以及合理的分片策略,对于优化系统性能和保证数据一致性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关注缓存的过期策略、并发控制以及数据同步等问题,以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分布式缓存方案时,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规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