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
2017, Vol. 49, No.4, 554
568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7.00554
收稿日期
: 2016-03-16
*
中国科协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
项目资助
(2012-F-Q-XH09)
。
通讯作者
:
阎书昌
, E-mail: yanshuchang@126.com
554
信札中的微观心理学历史:
黄翼形重错觉研究报告的曲折境遇
*
阎书昌
1
高志鹏
2
(
1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
石家庄
050024) (
2
约克大学心理学系
,
多伦多
M3J1P3,
加拿大
)
摘
要
本文透过微观历史的视角
,
以黄翼与周先庚、吴有训等人的
10
余封通信为素材
,
还原了黄翼两篇
形重错觉研究报告的评审与发表过程
,
揭示出黄翼与审稿人汪敬熙、主编吴有训、好友周先庚以及导师格塞
尔之间的冲突、协商和合作的复杂学术互动。这些信札作为私人交流的媒介
,
记录了当时心理学知识生产中
局部的、互动的、存在于特定关系之中的思想、计划和动机。信札中的对话涉及到当时心理学学术成果评
审的几方面核心问题:评审标准和流程、写作语言规范、学术权威、同行举荐、创新性认可、文献引用等
诸多问题。本文进一步以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
解构学术
“
象牙塔
”
的传统形象
,
以此
揭示和反思心理学知识生产的内在过程。
关键词
黄翼
;
信札研究
;
微观心理学历史
;
学术规范
;
科学知识社会学
分类号
B84-09
天实负我三十年寿命
,
吾将索焉。
——
黄翼
(1903~1944)
1
引言
心理学历史是由丰富而生动的细节构成
,
历史
学家往往需要扬弃诸多细节
,
以总结出心理学发展
的主线。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
,
历史事件是由具体
人物在复杂的互动、特定的环境中推动的。如果说
宏观的历史研究告诉我们哪些事件曾经发生过
,
那
么微观的历史往往能够充分地解释这些事件是怎
样发生的。除了大量
“
琐碎无用
”
的历史细节之外
,
还有一些细节涉及到学术研究的核心活动
,
值得深
入还原和研究。本文对心理学家黄翼两篇研究报告
的发表风波进行微观历史研究
,
藉此来展示心理学
研究报告审稿规范的早期实践
,
进而讨论心理学知
识生产的影响因素。
现代心理学家黄翼
(1903~1944),
字羽仪
, 1924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
翌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心
理学
,
在实验心理学家推孟
(Lewis M. Terman)
和迈
尔斯
(Walter R. Miles)
的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
1928
年他转赴耶鲁大学
,
在格塞尔
(Arnold Gesell)
和考
夫卡
(Kurt Koffka)
的指导下进行儿童心理学和格式
塔心理学的研究
,
后获得博士学位。
1930
年毕业后
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
,
倾力于心理学专业建设
,
筹
建心理学实验室
,
创办培育院
,
在心理学的科学研
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抗日战争
期间黄翼经受了极端贫穷和病痛的折磨
,
于
1944
年底不幸英年早逝
(
参见
黄文宗
, 1984a;
范庭卫
,
2009)
。格塞尔得到噩耗后在《科学》上发表了一
则爱徒黄翼的讣告
(Gesell, 1944)
。其后
,
美国《普
通心理学期刊》
(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
于
1945
年第
1
期
(
实际刊出时间为
1946
年
1
月
1
日
)
上同时刊出黄翼两篇研究形重错觉
(size-weight
illusion)
的文章。在抗战刚刚结束之际
,
中国心理学
界满目苍夷的环境下
,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不可不谓
国内心理学界引以为豪的事情。然而
,
心理学家沈
有乾
(1984)
却曾称:
“
其研究报告传闻曾被某机构歧
视
,
不予接受
,
然卒用英文发表于美国期刊。
”
这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