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一种先进的网络安全防御理念和方法,浙江大学在这一领域内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态势感知技术涉及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用以监控、评估、预测并响应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的安全威胁。下面详细展开相关知识点。
态势感知技术分为三个基本过程:态势感知察觉、态势感知理解和态势感知应用。
态势感知察觉阶段主要负责从海量的安全数据中检测出异常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设备日志、主动扫描结果以及分布式资源的信息,来发现潜在的安全事件和攻击行为。
态势感知理解阶段则是在察觉的基础上,利用安全态势模型、大数据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推断出攻击者的意图。这一阶段需要对收集到的异常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以理解攻击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态势感知应用阶段则是将前两个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应用,评估和应对已知的安全事件。这一阶段是整个态势感知流程的最终目标,即根据分析和理解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响应措施,实现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
为了实现态势感知,浙江大学构建了校园安全运营中心,并基于大数据平台搭建了安全态势分析系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和事件通报预警系统等,实现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安全威胁的动态监控和应对。
浙江大学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
1. 安全意识薄弱,学校内部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不足,缺少系统的安全培训。
2. 安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3. 应急响应能力弱,在面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4. 技术储备不足,缺少专职的网络安全人员,同时网络安全技术更新迅速,数据恢复能力较弱。
5. 安全人才奇缺,目前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巨大。
针对上述挑战,浙江大学提出了人机共生的办学体系,旨在整合资源,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具体举措包括建立新式办学空间、实现信息安全人员的专业化转型、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打造一个高效的校园安全运营中心。
浙江大学在信息资产保护方面做出了努力,包括将1万个AP改造为4万个AP,以应对网络流量激增的挑战;对网络中的安全漏洞进行修复,预防潜在的安全威胁;同时监控业务流量,分析重大安全事件,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技术层面,浙江大学采用了基于大数据的运行模式框架,通过主动发现、监测资产指纹、漏洞、入侵事件和攻击行为等,提供准确的监测预警数据,以便更精确地进行云端防护。
此外,浙江大学还构建了动态的安全运营保障能力,通过制定安全运维标准和运维制度流程,将接口提供给各个厂商,实现云检测和云防御。浙江大学的云安全运营体系,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安全态势感知、交易、分析等为一体的安全管理平台,确保整个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浙江大学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不仅体现了对高校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深入理解,还展示了利用前沿技术手段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积极尝试,对于提升我国高校网络信息化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