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PLC实践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概念及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性。PLC是一种用于工业环境中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装置,它能够通过用户编写的程序控制各类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PLC已经成为了工业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极大地推动了工业自动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PLC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需求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面临着对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需求,以适应新的就业市场要求。这包括了对《PLC应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等课程的教学改革,这些课程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属于必修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提出了将PLC实践课程划分为三大版块,并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这三大版块分别是模拟仿真实验、结合工业生产的编程练习和PLC课程设计。在模拟仿真实验版块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的实验指导书进行仿真练习,熟悉PLC实验流程,并通过仿真练习总结出典型模块的PLC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解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和作用。
第二个版块为结合工业生产的编程练习,这一环节是对自主编程练习的深化,目的是让学生在仿真的基础上,根据工业生产更细化、具体化、全面化的要求,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践训练。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编程技能,而且要完全熟悉掌握PLC在工业生产中的其他操作,例如理解PLC在电气原理图中的位置,掌握接线和具体作用等。
第三个版块是PLC课程设计,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对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扩展和补充,可使学生更近距离地贴近工业生产。课程设计环节时间设置更为集中,可以确保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精力集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将提出更贴近工业生产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PLC在实际应用中的每一步流程对应的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三大版块、分层训练”的方法,将难度逐层加深,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仿真实验作为辅助,编程训练作为主体,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中提到的相关研究,比如徐理勤和顾建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以及沈国杰和郑雪娜关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都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PLC实践课程改革背景和改革方法的有力支持和参考。这些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教育工作者需紧跟时代,不断探索和实践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