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芯片的关键尺寸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栅氧化层变得更加薄。然而,更薄的栅氧化层对等离子体工艺中的损伤变得更加敏感。等离子体损伤(Plasma-Induced Damage, PID)已成为限制芯片工艺可靠性和芯片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过程通常分为前段工艺(Front-End of Line, FEOL)和后段工艺(Back-End of Line, BEOL)。前段工艺主要负责晶体管的制造,而后段工艺则包括了接触孔蚀刻阻挡层、通孔蚀刻以及钝化层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淀积等步骤。在研发基于0.18微米工艺的新半导体芯片时,为了改善OTP(一次性可编程)存储器的数据保持力不足现象,将标准工艺中的接触孔蚀刻阻挡层材料从UVSIN+SION改为SIN。这一改动虽然提高了OTP数据保持力,但却带来了更严重的PID问题。
为了解决PID问题,研究人员将焦点放在BEOL工艺的改进上。在BEOL工艺中,通孔蚀刻和钝化层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淀积(High Density Plasma,HDP)会导致严重的等离子体损伤。实验表明,通过关闭通孔过蚀刻中的磁场,并减少钝化层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淀积中的溅射刻蚀功率,可以有效减轻等离子体损伤。
在上述实验中,研究者们通过改变工艺参数,观察PID分布图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当接触孔蚀刻阻挡层改为SIN后,PID性能恶化。这可能是因为SIN对等离子损伤的抗性不如原来使用的材料,导致含有等离子的工艺对器件产生了更大的损伤。
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在BEOL工艺中进行工艺优化以控制PID。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关闭通孔过蚀刻中的磁场以及降低钝化层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淀积中的溅射刻蚀功率,能够使得PID处于可控范围内,进而保证了量产芯片的质量。
以上内容涉及到的关键词和概念包括:
1. 半导体技术:指利用半导体的物理特性,如电导性,来进行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
2. 等离子体损伤(PID):在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等离子体工艺对芯片的损伤。这种损伤会降低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3. 通孔蚀刻:在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中,形成通孔的一个步骤,用于连接不同的金属层。
4. 高密度等离子体淀积(HDP):一种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常用于半导体制造中的钝化层淀积。
5. 接触孔蚀刻阻挡层:用于阻挡化学湿法刻蚀过程中的腐蚀液,防止损伤下方的晶体管结构。
6. 溅射刻蚀:一种物理蒸镀技术,通过离子轰击目标表面来实现材料的去除。
7. 棚氧化层:在晶体管中,作为绝缘层隔离栅极和通道区域的薄氧化层,其厚度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
通过这些方法和改进,研究者们能够将PID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最终保证了芯片的质量。对于半导体行业的专业人士而言,了解如何处理等离子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芯片的生产质量和可靠性。针对本课题所采取的工艺优化措施,不仅为该款芯片的量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对其他类似工艺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