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领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防止食物中毒和控制病原菌传播的关键。传统的检测方法虽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通常耗时较长,且一次只能检测一种细菌,效率低下。PCR检测方法虽然速度快、特异性好,但易受食品中复杂基质的影响,导致假阴性结果。而传统的ELISA技术需样本量大、检测限较高。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液相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具有高通量、灵活性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检测技术,已被运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毒素和细胞因子的检测。
液相芯片,又称为悬浮阵列,其工作原理是将探针分子固定于编码微载体的表面,在液相环境中进行生物反应。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编码微载体与特定识别分子的结合,并通过加入荧光标记的报告分子来实现高通量的生物分子检测。液相芯片技术包括液相蛋白芯片技术和液相核酸芯片技术,经典液相核酸芯片技术通常与多重PCR技术联合使用,针对特定基因进行检测。
适配体是一种通过体外筛选获得的核酸配体,可高亲和力、特异性地与蛋白质、小分子和细菌结合。与传统蛋白质抗体相比,适配体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可以再次使用并易于保存和修饰等优势。适配体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构建新型液相芯片技术的理想选择。近年来,以适配体为基础的新型液相芯片技术正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液相芯片技术的核心是编码技术,其微载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编码,如光学编码、物理编码(例如荧光寿命编码)、载体大小编码、化学编码和电学编码等。这些编码技术的联合运用使得液相芯片技术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得解码设备的选择更加丰富,报告分子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传统液相芯片技术主要来源于Luminex和BD公司,其核心技术是使用有机荧光染料编码的微载体进行生物分子的识别。新型液相芯片技术打破了仅能使用流式细胞仪对载体和报告分子进行解码和分析的技术限制,为检测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实际应用中,液相芯片技术可以通过多重PCR技术与液相芯片技术联合应用,针对特定基因进行检测。例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等细菌的特异性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建立多重PCR与液相芯片技术联合应用的检测方法,可实现高效、高特异性的检测。
液相适配体芯片技术的应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在实际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液相适配体芯片技术有望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