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探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思维逐渐成为创新各行各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确保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整合与教育产品开发机制
互联网思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重视资源整合和教育产品开发,构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模式。这意味着,高校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科技手段开发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产品,以满足学生用户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例如,可以开发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数字教学产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教学保障机制
“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者融合,通过理论认知、实践体验和互动平台相互促进,实现教育内容的多维度传播。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构建起个人的信念体系。
联动管理与协同调节机制
在互联网思维的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构建联动管理和协同调节机制。这包括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的协调和合作,以及教育机构内部的联动管理。通过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有序地开展,有效地落实教育任务和目标。
效能导向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创新。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注重形式和结果,而新的评价机制应当以效能为导向,关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种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互联网思维带来的创新性探索,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互联网产品不仅是一种实体化的存在,更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互联网思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其平等思维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单向度教育思维,建立“双主体”理念,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聚合创新思维要求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教育的时代感和生动性。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产品如短视频、漫画、图集和歌曲等,因其具有生动、诙谐的表达方式和清晰的说理逻辑,而广受学生欢迎。这些教育产品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接受度和教育效果。例如,某些短视频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风和诙谐的语言,结合轻松的表达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知识,又能够感受到乐趣,从而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体验到理论认同的转变。
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和开发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建立联动管理与协同调节机制,以及构建以效能为导向的激励与评价体系。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占领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