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挖掘探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这篇文献中,研究者通过对过去十年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PFP)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并建立了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Python、SPSS Statistics、SPSS Modeler等工具,进行频率规则分析、系统聚类规则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以探寻在针灸治疗PFP时选择穴位及配伍的规律。
研究者搜索了2009至2018年的文献资料,从中选用了771条记录,包含了160个穴位,覆盖所有经络。在频率规则分析方面,发现地仓穴使用频率高,且在所有穴位中足阳明胃经的选穴次数最多,常用穴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部。
在聚类分析方面,根据穴位的治疗效果和特征,将常用穴位分为四类:合谷-地仓-颊车-阳白、足三里-太冲-风池、攒竹-迎香-四白、颧-太阳-下关。聚类分析有助于将具有相似治疗作用的穴位进行分组,从而更好地了解穴位之间的关系。
在关联规则分析方面,研究者发现合谷-地仓-颊车-阳白这一组合的相关性最高,表明这组穴位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具有非常高的配合使用概率。
总体来说,该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主要以合谷-地仓-颊车-阳白为主要穴组,并且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病人的症状与病程的远近来进行配穴的调整,这样的方式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日渐广泛,有助于将传统医学的知识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其标准化、客观化。数据挖掘不仅能够揭示传统医学中的规律性知识,还能够促进其现代化发展,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通过这篇文献,我们不难看出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它为传统医学领域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理念和方法上的突破。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医学文献和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将分散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可以被广泛共享和传播的科学知识,从而提升整个医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