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人工智能与计算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时,首先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计算社会科学的提出背景。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实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更新。人工智能的基础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但其应用领域早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本身,而是扩展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概念在2009年被提出,旨在以计算作为研究的基础手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建模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分析,来探寻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模式,预测社会系统的演化。这种方法展现了人类在广度、深度和规模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计算社会科学的提出,源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这些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价值。有观点认为,社会科学之所以在某些方面落后于自然科学,是因为缺少把握社会复杂性的有效手段。计算社会科学正是利用技术手段,试图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计算机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模式和规律。
人工智能和计算社会科学的结合被视为具有重要性和巨大价值。著名的人工智能学者、图灵奖得主R. Reddy曾倡议,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必须拥抱计算社会科学。这种结合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甚至社会和自然环境,因此,计算社会科学家必须探究个体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基本模式,发现并解决问题。
然而,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社会科学时,研究者面临着特殊挑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类行为,伦理限制使得无法在人类活动中实现完全的实验环境,这限制了大数据在社会科学领域实现理想中的总体情境。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提供微观分析的同时,也带来了宏观规律总结的挑战,因为人类微观活动间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另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通常用于制定战略性的政策,这使得研究成果的影响面广泛,分析中的微小偏差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表现突出,论文产出和专利布局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这得益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进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提供了天然的大数据试验场。未来,人工智能中的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趋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能。
技术驱动社会演进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并通过社会的计算研究来认识其对人类社会的正向效应和潜在的副作用,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努力发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正向作用,同时扼制或避免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人工智能与计算社会科学共同发展的目标。通过两者之间的“携手”,共同设计和建构一个更加美好的智能社会,是当前和未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