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编程课程的教学进阶涉及多个层面的教育方法与实践。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兴趣爱好是人工智能编程教学的前提。项目式学习能有效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人工智能课程对于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落地至关重要。
在教学方法上,集成开源硬件与虚拟场景互动编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小学人工智能编程课程变得高效、简单、易普及。所谓的集成开源硬件,是指将常用传感器、主控芯片等集成到一个电路板上,如Arduino,这样学生就不需要自行连接传感器和主控板,有效减少了接错线或丢失传感器的情况,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降低了学校的物资损耗。
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小学低学段可以通过图形化编程软件如Scratch3.0结合Mind+等工具进行编程教学,让学生设计互动游戏,例如“怕光的蝙蝠”课程,使用测光模块检测环境亮度。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软件上完成编程任务,简化了学习过程,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
小学中高学段则可以适当增加编程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难度,例如基于Arduino主控板的教学可以实现复杂的程序设计和电路搭建,指导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横向进行学科渗透和纵向深入到重点内容。设计如“小区感应路灯”等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研究、讨论、合作与分工中来,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储备更为丰富,此时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编程项目。利用软件搭建虚拟电路,并编写程序测试程序控制效果,再根据虚拟电路制作采购清单,并由教师指导补充元器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案例中提到的基于雷达的测距与定位项目,可以作为中学阶段编程课程的一个实例。
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分享与评价环节。学生在项目制做的过程中会加入个人的独特想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会有所差别。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分享好的经验,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进行总结,从制作过程中获得学习收获。
根据文章的描述,在人工智能编程教学中,教学进阶的关键还在于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结合人工智能的多学科特性,如认知科学、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大数据、统计学等,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编程课程系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展,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如采用集成开源硬件与虚拟场景互动编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兴趣。
总体来说,中小学人工智能编程课的教学进阶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以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