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作为一门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的技术性存在,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重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精神生态问题。其中,主体交流的异化和现代性的迷失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
主体交流的异化是指人工智能的应用导致了人际交流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人际交流中,交流双方能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双向情感交流,这种方式既包括言语沟通,也包括非言语的情感表达。然而,人工智能的介入,尤其是基于算法的社交媒体和智能助手等,往往将人类的情感交流变成了单向的冷血交互。这种交流方式缺乏人类的真实情感,容易使人类面对面交流的能力退化,造成人类社交能力的弱化,甚至可能导致人类丧失面对面交流的技能和愿望。
在现代性迷失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们自我认同的焦虑。由于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决策制定等方面逐渐显示出超越人类的潜力,人们开始担忧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尊严。在智能技术的压力下,人们的精神可能面临困扰,比如职业安全的担忧、日常生活中的过度依赖技术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体的精神困扰。此外,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情感体验原本是人类独有的,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机器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复制艺术创作,进而剥夺了人类作为主体的审美情感体验。
文章强调,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事实,它还带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人工智能正深入地介入人类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可能对人类社会的主体性产生影响。例如,人工智能正在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其高度的渗透性和影响力使得人类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发生了改变,甚至可能使人类沦为技术的附属物。
由于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它正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精神生态的重要因素。技术的纯粹理性主义原则正在渗透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甚至可能将人的本质排除在实践领域之外。这种趋势下,人们可能会经历一种精神生态危机,诸如情感的淡漠、精神上的孤独和抑郁等问题将会日益严重。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精神生态风险,文章提出应重视人工智能的价值理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工具理性。人文社会科学需要从人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生活实践来促进人与机器之间的和谐互动。同时,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其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态的影响,避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制乐观态度,以实现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人机共存方式。
文章还提到,尽管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生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它为研究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时,我们应深入考虑它所引起的精神生态危机,从而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护人类的精神健康和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