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深入的探讨了编译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主题,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定义和语法制导翻译,运行时刻环境,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技术,并行性检测以及过程间分析技术,并在相关章节中给出大连的实例。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极佳参考读物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源代码转换为机器可执行的代码。《编译原理(龙书)第二版》是一本在编译器设计领域内备受推崇的经典教材,它详细探讨了编译器设计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参考文献,使其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理想教材,同时也是技术人员深入研究编译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编译器设计中,首先遇到的是词法分析(Lexical Analysis)阶段,它负责将源代码中的字符序列转换为一个个有意义的标记(Token)。这是编译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后续所有步骤的基础。接下来是语法分析(Syntax Analysis),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词法分析得到的标记序列中识别出程序的语法结构,并构建出抽象语法树(AST)。语法制导定义(Syntax-Directed Definitions)和语法制导翻译(Syntax-Directed Translation)是编译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们允许通过属性文法描述语言的语法规则,并在语法分析的同时生成中间代码或目标代码。 运行时刻环境(Runtime Environment)涉及程序运行时所需的内存管理、变量存储、函数调用等操作,它为程序提供了执行时所需的支持。目标代码生成(Code Generation)阶段是将中间代码或源代码转换为特定机器语言或中间表示的过程,这一阶段通常需要考虑到目标机器的指令集架构和优化问题。代码优化技术(Code Optimization)是在保证程序正确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转换提高目标代码的执行效率,这些优化可以在源代码级别、中间代码级别或者目标代码级别进行。 并行性检测(Parallelism Detection)关注的是如何在编译过程中识别代码中的并行执行机会,这在多核和众核处理器日益普及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过程间分析技术(Interprocedural Analysis)则是指编译器分析程序中不同过程或函数间的相互作用,以进行更高效的全局优化。 本书自上一版以来进行了全面修订,覆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比如关于现代编程语言的特性、程序设计范式的演进以及编译技术的新发展等。此外,本书的作者都是在编译原理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专家,例如Alfred V. Aho、Monica S. Lam、Ravi Sethi 和Jeffrey D. Ullman,他们分别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 本书的中译本由赵建华等翻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首次出版于2009年。它不仅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使用,对于已经投身于计算机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也是极佳的参考资料。原版书名为《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 Second Edition》,ISBN为0-321-48681-1。在中国,本书的简体中文版权由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和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持有,确保了其正版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是引进和翻译国外优秀计算机教材的先行者,与包括Pearson Education在内的世界著名出版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中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尤其是那些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经过多年积淀的经典教材,对于推动中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进步、培养更多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粉丝: 0
- 资源: 1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