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基础:野外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如何获取用于构建地图和分析地理信息的原始数据。GIS是结合计算机技术、地理学、测绘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用于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 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 1. **点位信息**:这涉及到测点的三维坐标,即X、Y、Z坐标,这是最基础的位置信息,通过测量设备如全站仪获得。每个测点都有独特的点号与坐标相对应。 2. **属性数据**:这指的是测点的特性,如地貌点、地物点等,通常使用地形编码进行标识,以便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理。 3. **连接关系**:根据测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它们组合成完整的地物。这通常通过连接点和线形表示,有助于构建地物的结构。 数据采集有两种主要模式: 1. **GPS RTK方法**:这是一种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直接获取碎部点的精确坐标和高程。 2. **全站仪测量法**:在已知控制点或加密点上设立全站仪,观测碎部点,记录方向、角度和距离等信息。全站仪测量法分为两种作业方式——测记法和电子平板法。测记法需要电子手簿记录并配合草图,后期在室内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电子平板法则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观测结果能实时显示并成图。 在数据记录内容和格式方面,要记录的包括: - **基本数据**,如测区信息、日期等。 - **仪器数据**,如仪器型号、误差参数等。 - **测站数据**,包含测站点号、零方向点信息等。 - **方向观测数据**,记录方向点的详细信息。 - **碎部点数据**,包括点号、连接信息、地形分类码等。 - **控制点数据**,点号、坐标和高程等。 数据记录采用特定的格式,用类别码区分不同类型的记录,并可能使用数据编码表示地物属性和连接关系。例如,一个记录可以分为8个数据段,每个段代表特定信息。 在地形图要素分类和代码方面,按照国家标准,地形图要素被分为9大类,如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设施等,每类都有相应的三位编码,便于计算机处理和GIS软件的使用。编码设计需遵循简练、符合绘图规则、便于记忆和操作的原则,同时考虑系统的扩展性。 野外数据采集是GIS技术的关键步骤,通过准确、全面的数据采集,确保了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支持各种地理分析和决策支持应用。
剩余28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373
- 资源: 1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