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是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步骤,涉及到对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的组成可以大致分为数字线划图、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属性数据。
数字线划图是空间数据的一种基本形式,用于表示地表的点、线、面特征。这种数据来源于地形测绘,通过点、线、面的描绘,能够精确地记录地表的自然现象。影像数据则包括各种遥感图像,提供了丰富的地面信息,采集速度快,减少了数据存储的冗余,并能提供多种专题信息。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它可以获取大范围、综合性的信息,快速更新数据。
文字数据,如调查报告、文件、统计数据等,主要用来描述空间对象的属性信息,如人口数量、经济数据、土壤成分、环境状况等。选择合适的 数据类型取决于GIS系统的功能需求,例如建立土地适宜性和承载力信息系统就需要地形、土壤类型、降雨量、地下水位、交通条件等多种数据。
空间数据采集的任务包括将现有的地图、野外观测数据、航空像片、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等转化为GIS可接受的数字形式。数据入库前要进行验证、修正和编辑,确保内容和逻辑的一致性。不同的数据来源可能需要不同的设备和方法来采集。数据的转换和加载是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GIS系统可以处理的形式。数据处理包括几何纠正、图幅拼接、拓扑生成等,属性数据的采集则涉及调查报告、文件、统计数据等,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文件导入等方式进行。
属性数据的编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遵循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以反映出同类数据的共性和差异。国家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规范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将数据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资源与能源三大类别,共1414个小项,明确了每项数据的内容和基本数据来源。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是GIS的核心环节,涵盖了多种数据类型和处理方法,旨在构建全面、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支持各种地理分析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