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实验报告是关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一个项目,主要涉及了集合的交、并、差三种基本运算。在C语言环境下,使用顺序表作为存储结构来实现这些操作。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集合是由不同元素构成的无序整体,元素之间没有特定的顺序,且不允许重复。
- 在这里,集合的元素是整数类型(`DataType`定义为`int`)。
2. **顺序表**:
- 顺序表是一种线性表,它的所有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放的。在这个实验中,使用结构体`SeqList`表示顺序表,包含长度`length`和一个大小为`MAXSIZE`的数组`data`来存储元素。
3. **存储结构的设计**:
- 选择了顺序表作为存储结构,因为它简单易实现,便于进行插入、删除等操作。
- `Init_SeqList`函数用于初始化顺序表,分配内存并设置长度为0。
4. **检索操作**:
- `Location_SeqList`函数用于查找元素在顺序表中的位置,返回0表示元素不在表中,否则返回元素的位置。
5. **插入操作**:
- `Insert_SeqList`函数负责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需要检查表是否存在、是否已满以及插入位置是否合法。
6. **删除操作**:
- `Delete_SeqList`函数用于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同样需要检查表是否存在、删除位置是否合法。
7. **集合的交运算**:
- `Inter_sec`函数实现了集合的交运算。遍历集合A,对于每个元素,如果不在集合B中,则从A中删除。最后输出的结果就是集合A,此时的A已经是A和B的交集。
8. **集合的并运算**:
- `Merge_sec`函数执行集合的并运算。遍历集合B,如果元素不在集合A中,则插入到A的末尾。最终A包含了A和B的所有不同元素,形成两集合的并集。
9. **集合的差运算**:
- 虽然在提供的代码中没有明确的差运算函数,但可以通过对交集的逆操作来实现。即先计算交集,然后将结果清空,再将原集合A中未出现在交集中的元素重新插入,得到的就是A与B的差集。
实验报告中提到,该实验在2012-2013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由四名同学合作完成,并由庄锁法老师指导。实验地点在实验室,时间跨度为十四周至十六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数据结构中的集合运算,并实际操作它们的实现,从而提升编程能力和对数据结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