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探讨了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重点关注最高政治决策者在变革过程中的角色以及产权制度变革的动因。产权制度的变迁被视为由最高决策者的利益驱动,但受到就业压力和经济增长压力的影响。在政治稳定性的考虑下,国家不可能一次性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是采取边际推进的方式逐步改革。
作者指出,改革的推进主要由两个因素推动:一是随着制度边际报酬递减,原有的产权制度可能不再适应最高决策者维护政权稳定的需求;二是外部竞争压力和企业内部人的利益侵蚀,导致非彻底改革带来的风险逐渐增加。当这些事后风险威胁到国家目标的实现时,改革的动力便会增强。
文献中提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改革策略上,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解释相对较少。有两类主要的研究视角:一类是根据改革的终极目标模式,如私有化程度和市场规范化的程度来解释改革进程;另一类是从就业压力的角度,如通过就业压力和资本构成的矛盾来解释所有制结构变化。然而,这些解释未能充分涵盖所有实际现象,例如90年代末期的下岗潮和国有企业地位的上升。
为此,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最高政治决策者(HPD)与企业经营者的二元博弈模型。模型假设产权制度变革方案可以用放权程度λ来表示,λ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企业控制权的放松。企业经营者则以最大化个人收入为目标,其投入与国家放权程度正相关,收入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部分。模型忽略了其他行为主体如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职工的影响,因为最高决策者是决定改革进程的关键。
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揭示产权制度变革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这源于最高决策者在维护政治稳定性和应对经济挑战之间寻找平衡,以及企业经营者在新制度环境下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种博弈过程决定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路径和趋势。
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强调了最高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动态博弈,以及在此过程中制度风险和改革动力的演变。这一分析对于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未来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